问题:为什么双季稻农村地区的晚稻大米比早稻的更好吃?
答案:大米的口感与大米营养成分和结构有直接关系。而大米的营养结构和成分又与种植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种植环境包括土壤质地、肥料、水分、温度、光照强度、地理位置等等因素。因此,大米的营养结构和成分的形成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关系更大更直接,影响程度更深。
早稻一般的品种生长周期稍微短些,整个生长期所获得的平均温度比晚要低,光照时间要短,光照强度要弱。这就导致早稻大米营养结构和成分与晚稻大米有相当大的差别,造成口感不同的主要原因。水稻得到的平均温度越高,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大,光合作用产物越多越丰富。水稻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包括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等。平均温度越高,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越大,合成的直链淀粉越少,支链淀粉越多,蛋白质含量越多,氨基酸的种类越多,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也越多,大米的口感也就越好,反之,口感就越差。这就是晚稻大米比早稻大米好吃的主要的本质的原因。
总之,晚稻大米比早稻大米好吃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过程中的温度和光照不一样形成的。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旭日东升付先,一起探讨三农问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双季稻农村地区的晚稻大米比早稻的更好吃呢?
双季稻农村地区的晚稻大米比早稻的更好吃,主要还是晚稻所处的气候原因。
早稻一般是在夏季收获吧,这个时段正处于高温时段,昼夜温差较小,而且病虫害较为严重。灌浆期时间较短,淀粉分子排列无序、较为杂乱、快速累积在一起,完成早稻的灌浆成熟。这在水稻栽培上叫做“高温逼熟”,口感差、品质差是必然的。哪怕是你把东北的粳稻放到南方当早稻种植,品质也不会好的。
而对于晚稻来说,灌浆期间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有机物的缓慢积累。淀粉分子排列较为有序,淀粉分子累积的速度也相对的较慢。因此,晚稻籽粒中的淀粉分子组成较为紧凑,而且灌浆速度相对缓慢。使得晚稻的口感相对于早稻要软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