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小人常常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题主问“戚戚”是什么意思。“戚戚”,形容忧愁的样子。

查《中华大字典》,“戚”,第六个义项是“忧也”,即忧愁的意思。这个义项的“戚”是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戚”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忧愁;悲哀”。
由两个表示“忧愁”的“戚”,组成一个新词“戚戚”,就成了形容词,形容忧愁的样子。
“小人长戚戚”中的“戚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戚戚”,而绝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得失而“戚戚”。做人,不能做这样的人。

孔子在自己的话语中,只是提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样的论题,并没有对人要做“君子”,而不要做“小人”的论题展开进一步的论述。但是,答案却是在不言中的。就是:人应当做“君子”,要“坦荡荡”;绝不能做“小人”,而“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小人长戚戚”,做人莫做这样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意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后者长期心情忧郁。

(忧郁的眼神)
戚有多重意思,一种是兵器之斧子的意思;一种是表示亲属关系,比如亲戚。不过,小人长戚戚中的戚,是忧愁、悲伤的意思。
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战争之中,担忧并肩作战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见,在表示忧愁或者悲伤的时候,戚本从心,此时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简化版本。
此意最早见于《诗·小雅·小明》,原诗如下:
心之忧矣,自始伊戚。
那么,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呢?因为,心底无私天地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孔子说这番话,当然是一种说教。意思是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安气定;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表面上,小人也可以表现得光鲜亮丽,不过,其内心,无论如何都脱不开各种算计。无需羡慕这种人,由于戚戚造成的长期抑郁,其实,一点也不好受。可见,做人还是光明正大一点好。
应该是认亲,什么干爹,干妈,领导,同学,同乡,战友,八大姑七大婶,沾亲带故都要能攀就攀,只要你有他要的资源。所以感恩的恰恰是小人,因为正确的回馈会带来更大的利益,而认真对待这份感情的,显的木纳和无动于衷。现实中最终被兄弟朋友,徒弟,战友坑到的人无计其数而且这种坑始终有效,因为你越相信懂你的人,恰恰越需要跨过你的人。而那些木纳的还在瘪大招,考虑怎么反馈你的恩情,他们甚至担心愧疚你的越来越多,因为恩情对于他们而言是莫大的责任和愧疚,因而你一般看到的是他们在远离你的圈层。而绝对不会像那些贪求之人一样,好话说尽,便宜占不够,时刻不离左右。希望大家多多长眼,不要好坏不识,有效区分识别是好人还是恶人。君子自然是无牵无挂,两袖清风,但是世俗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