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选择导师,无外乎三个主要选项:一是学术大牛,二是有领导职务教师,三是一般教师。其实呢,如果想要在学术上有所提升,第一个选项肯定是最佳选择,学术大牛有资源、有条件、有圈子,同时也有科研的干劲,有些大牛天天在实验室泡着,每周一次汇报每月一次研讨,下面的学生想不用功都难。另外,很多大牛在企业界也有影响力,对学生将来求职很有帮助。
很多人纠结的是第二个和第三个。跟着领导,导师可能其他事务繁忙,根本顾不上指导学生,跟着一般小老师吧,总感觉导师对自己的帮助很有限。两个选项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究竟选哪一个呢?
我个人硕士研究生毕业,在高校也工作了多年,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如果只是读硕士的,如果有得选的话,跟着有行政职务的领导老师会更好一些。理由如下:
第一,跟着领导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和锻炼机会,比如参加竞赛,申报学校的研究生科研项目,参与组织学术会议,参加社会实践等等。
第二,如果只是读硕士,那读完就要考虑就业问题,这方面领导比小老师肯定更有用。读研期间只要和老师处理好关系,让老师觉得你这个人比较靠谱(不会给他丢人),他就会帮你想办法。如果本校有岗位,甚至可以让你留校(做辅导员、实验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等)
第三,如果只是读硕士的话,导师的指导并不是必须的,大部分当领导的老师学术都不算差,底下多半有博士,至少也带过几年硕士。他只需要给你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选好题目,其实就可以开工了,有问题可以问师兄师姐,或者攒一攒,导师一周来一趟实验室,也可以给你解答。只要你自己自觉,能力不是很差,问题就不会太大。
如果你要继续读博士,那就需要再考量一下了,这位领导的学术水平究竟够不够,到底有没有精力和时间做纵向研究。如果他只是擅长管理,擅长做企业横向项目,那你可能毕业都困难。
总的来说,高校在选拔双肩挑干部的时候,会充分考虑教师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说,当领导的干部,之前的学术都不差。所以,在完全不了解其他信息的情况下,选择行政级别高的教师性价比更高一些。
不能单纯通过行政职务或职称来评价一个导师。作为在高校工作的一名老师,结合我的工作经验和在读研时期的经历,可以帮你分析一下。
首先,虽然现在研究生选择导师说是“双向选择”,但其实并不一定。据我所知,很多学校在操作时,考生可以确定一个或两个意向导师,但导师在分配挑拣学生时却并没有成文的规定,很多时候哪个导师选哪个学生其实都是导师们坐在一起商量出来的。这其中有很多“潜规则”,这与导师们的“话语权”有很大关系,而话语权就和行政职务(校长院长等)、专业技术职务(博导教授副教授)和是否敢于表达意愿等等很多因素有关。总之,导师不是你想选就能选,对于有些导师也不是他想选你就能选你,不要太在意自己填意愿的结果。
其次,并不一定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高的导师就一定好,反之亦然。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导师对你好不好或者有没有用,与导师的性格和你与导师的关系有很大关系。据我了解的有很多例子,有的同学的导师是校长或者院长,说出来可能比较好听,但实际上他们的导师平时基本没时间管他们,连毕业论文都没时间辅导几次,有的甚至直接就让自己的博士生代劳了,不过也有的靠着导师的影响力或者关系被推荐到好的单位应聘的;也有的同学的导师行政职务也就是个系主任,却对学生关怀备至,沟通频繁,对学生各种帮助,这也很常见。所以,不能单纯用老师的行政职务或者职称来评价一个导师。你如果想导师对你的未来有帮助,至少要给他一个帮助你的理由,你们普通的师徒关系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这需要你们有更亲近的关系。
再次,行政职务高的导师对你在读研期间的各类评奖评优或者其他机会或许有很大帮助。我的同学中很多院领导的学生不是党支部书记就是班长,这都是一开始入学的时候临时任命后来顺理成章转正的,这是因为刚入学班级状态还未成型的时候,一般主管学生的院领导就亲自定下个临时负责人,定谁呢?多是他自己或者院长的学生。在各类的评优评奖中,他们的学生如果作为候选人,就算导师不开口,学院在组织评选的时候也会考虑他们的导师是谁这个因素。
另外,有学术权威的导师,他们可能没什么行政职务,但管你的时间也多,会对你的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他可能会带你们做项目写论文发论文,对你学术方面的能力提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