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如果硬要概括的话,我想以下的四个关键要素是最为重要的。
劳累了一天后的你回到家,面对家人不理解的埋怨,你是选择任由情绪的发泄,或用一种更加和平有爱的方式回应?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倾听,却又不愿意倾听他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向你的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得到的回应却往往是以下几种:
- 建议:“我想你应该……”
-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 回忆:“这让我想起……”
-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很遗憾,这些回应全部都是错误的。
它们说明对方并没有置身处地的体会我们的处境,反而只是在用不同的形式,自说自话。
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受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导致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
更多时候,人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关心对方,而只是在关心自己——关心自己有没有展现出善解人意的一面。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无意识的去反应,而是在以往沟通的基础上,添加了自我观察,去有意识的选择一种更加清晰有效的表达方式。
这是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很多关系里,尤其是中国的社会,特别追求“心意相通”——即我只要表达了我的感受,就等于说出了我的需求。我们习惯于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在部分情侣关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女孩莫名其妙的生气,男孩却不知所以然。追问女孩,女孩答:“说出来有什么意思?”、“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吗?”……
事实是,女孩追求的“心有灵犀”是几乎不存在的。两个不同的思想装在两个不同的躯体里,怎么可能就天然的懂得对方呢?
冰块举两个例子:
1
你的伴侣说:“亲爱的,你也太小气了吧!”——这是评论。
其实他/她是想表达:“我看到你每次和别人聚餐都回避付费,我认为你很小气。”——这是观察。
2
“你就不能关心一下我?”——这是评论。
其实他/她是想表达:“你最近几个月没有和我主动交谈,我认为你不关心我。”——这是观察。
我相信在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当我们表达需求时,总是把自己的观察、想法、情绪和事实混为一谈抛给对方。
试问有多少甜美的感情,最后毁在了错误的沟通方式上?
而且通常因为这种情况分开的情侣,往往搞不清楚感情破裂的真正原因。
不平衡的感觉充斥着两人的心灵,曾经的情侣成为了现在的仇人,实在可惜。
而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运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去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建立起一段良好的、成熟的社交关系。
在简单了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选择性的沟通方式后,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固定模式。
冰块称之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关键要素 。
希望大家在每一次沟通时,花一分钟去思考一下这四个要素,对促进沟通效果有极大的帮助。
▏观察
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不带批判性的表达观察结果。
▏感受
对于观察的结果,我有什么样的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情感而非思想)
▏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导致了我那样的感受。
▏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我的需要。
支撑这四个关键要素的基本准则是:客观、不带批判性的观察自己和他人。
冰块会在之后的课程里具体阐述每一个要素的含义与使用方法。
这里冰块提前强调一点:
根据冰块的观察,有社交恐惧的朋友往往只在沟通中提到了前面两点,即观察和感受。却不懂得或者羞于表达后面的两点,即自己的需要和明确的请求。
你总是自然的以为对方懂得你的诉求。
你说:“我不想去饭店吃。”,其实是想表达:“我想和你去游乐园。”
你说:“那就这样吧,我要去睡觉了。”,其实是想表达:“我希望你关心一下,问候一下我。”
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够天然的从你模糊的语句中懂得你的真实感受?
就算有这样的人存在,那也是需要前期大量的,正确的沟通方式作为累积,才能让对方真正的懂得你。
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希望大家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改变原先固有的思维观念。
我相信每个人都向往着得到有爱的沟通,只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最后,冰块希望大家能够在下次沟通时回想一下这四个要素,当表达自己的需要时,请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非暴力沟通能使我们达到真正的情意相通,并且在沟通中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感谢您看到了现在。
我不是心理专家,理论讲不好。但退前在企业工作时,深感勾通的重要!
沟通有向上沟通、平行沟通、向下沟通。和上级沟通,要先做好功课:我要汇报什么事?要想让解决啥问题?打好腹稿。汇报时要简明扼要,领导一般很忙,没闲心听你长篇大论,。别像明初大臣给朱元璋汇报时,念了十张纸不知要干什么?得,皇帝老儿一怒,乱棍打出了。
平行沟通,如车间对车间,部门对部门 。沟通工作,协调关系,特别是有求于对方,那就要放下身架,不要趾高气昂。尤其要注意多使用祈使句,而不要用命令式语言。我在生活公司时上班时,有一双排货车,别的部门经常来借。这个说:哥,咱车间x×x的老人去世了,几十里地,借车咱用用行吗?那位说:我们保卫科办案,调你的车用!你说我想借给谁?
如果是和下级勾通,那你就注意不能居高临下,特别是要耐心倾听,让人把话说完。尤其是有的下属是气冲冲而来,三句话就被你打断,能达到沟通的效果吗?等他把气撒出来,你再抓住其漏洞,有理有利地说一通,他还能不服吗?
当然,说归说,我和儿子就没法好好沟通。晚上来了,沙发上一坐,抱着手机就目不斜视了。问上三句,只哼一声。我沟过去,人家不通过来,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