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休闲式阅读;一种是应用式阅读。如果只是休闲式的打发时间,阅读方式则随心所欲,每次阅读多少,从哪里开始阅读都没有要求。如果是应用式阅读,则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否则一本书读结束了,依然没有什么收获。下面就应用式阅读做一个建议,以供参考。
一、有一个读书的欲望
读书的目的是应用书中的知识和方法,让这本书为我所用,必须有一个深刻而主动的读书欲望,否则只能事倍功半,花了时间,没有收获,成了休闲式阅读。
获得读书的欲望,可以在潜意识里时刻提醒自己:我读这本书能够获得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能获得更为丰富多彩生活、我能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能获得自信、我能获得收入、我能获得心灵的平静……
二、阅读前言
前言是一本书的内容简介及作用,通过前言,可以大概了解一本书,让阅读有一个整体感知,让接下来的阅读有方向感。
三、阅读框架(目录)
首先阅读一本书的框架,再阅读每个章节的框架。阅读框架可以大概了解这本书包含多少个主题,每个主题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某个主题感兴趣,也可以不按照顺序阅读,先读感兴趣的章节。
四、做笔记
读书时准备一支笔(我习惯用红笔,比较醒目),遇到某一个可行的方法和建议,用笔勾划出来。读到某一点触发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记下来,最简便的方法是自己记在那一点的旁边。
五、思考
读书过程中,读完一段要停下来思考。这一段对我要什么用?我如何应用这一点?没有思考的阅读只是打发时间。
六、读两遍
如果读书目的是为了应用,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每一个章节读两遍,当重新返回去读第二遍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接着读第二遍,速度会更快。从学习的时间成本来看,其实是节省了时间。
七、温习
读书学习接受能力再强的人,健忘的能力都很惊人。如果想从书中获得真正利益,一次简单的阅读是没有收获的。读过的书,时不时还要花点时间来温习。温习时只要看看自己勾划过的地方,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关键是养成一种学习并要学会的习惯。
八、实践
要掌握并应用书中的规则,怎么阅读,甚至背下来,都是学不会的,而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实践的机会来使用这些规则。学习后不进行实践的话,过不了多长时间便忘得一干二净。
以上是我读书的八个步奏,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但之后没有一点印象,只记得读过这本书。什么原因现在应该知道了吧!一定是读书的环节掉了其中几个,知识和方法不能串联起来。读书学习知识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要想收获多少,首先必须付出多少。随便读一遍就想有很多收获是不可能的,这样“复杂”的读书环节,表面上看起来是“耽误”了时间,对实际应用起来却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读书的性价比 。
纸张在古代非常不易得,因此古人一直有惊惜字纸的习惯,一本书不仅要自己好好看,很多时候还要传家,一代一代传下去。如今的纸质书籍尽管还是应该爱护,但惊惜之心早不像古代那么重。
不过很多人对自己的书还是极为爱护的,比如有人在看书之前一定要洗手,看书过程中不在书上乱画乱写评论,连书页折角都不允许。阅读全过程轻拿轻放,一本书读完,洁净得跟从来没看过差不多。
这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问题,对自己的书倍加爱护是好事。
然而问题在于,如果有时候还想回看阅读过程中感觉精彩的词句,就不是那么好找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读一本书总是记不住,也与此有一定关系。我在过去也是一个从来不在书上划线也不折角的人,但这几年为了重看重点词句,对一本书皮相上保持完好,已经没有那样的执念了。
有一件事要想清楚,书是为你服务的,还是你是为书服务。
有人不动笔不读书
有一位学者叫何帆,他平时看书无数,最终几乎都能把书中内容为自己所用,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就不主张对书过于“友好”。他从来都不动笔不读书,每次看书遇到有共鸣的地方或者有想法,就直接在那一页写下自己的感受。这对于很多爱惜书籍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接受,但何帆认为没有必要为书本身的形式所累,他觉得看书不划线不写字连边角都不折,这都是不对的。
这可能还可以接受,何帆甚至还不拒绝撕书。他说,如果你觉得一本书里哪一页对你有用,而其他都可以舍弃,你完全可以把那一页撕下来保存,剩下的直接扔掉。他还说,一本书看完还保持原样只为放进书柜里显得美观,那是没有必要的形式主义。
何帆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书是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所以不必对书籍这个介质本身过于爱惜,只要吸取里面的知识就够了。
对书的洁净不必存执念
就我而言,多年前非常接受不了在书上画线,因为这样你就影响到别人再看这本书。其实想想,那时候一本好书朋友和同学之间传阅,如今一本书就是自己看,只要自己能够接受,也没有必要照顾别人的感受。
一本书被利用得好还是不好,不在于它被看完后依然保持物理性的完好,而是你有所收获。当然这两件事并完全对立,只是不必对介质产生过分的执念。一本书看完清洁无比,但对书里的内容囫囵吞枣,那就有些本末倒置。
这两年来我试着不对书那么友好,该折角折角,该划线划线,但一时还做不到何帆那么决绝,而且我认为不同的书要区别对待。
可以随便做标记而后直接扔的做法,更适用于那些智识类的书,书里讲的知识和见解你了解之后,对你来说意义就不太大了,你需要看更进一步的书。
但世界上的书不只是智识类,比如还有文学经典书,有些优秀的书值得一读再读,而且随着自己年龄、见识的增长,而后还能读出当初未能体会的内容。而且即使是智识类的书,有人看完还经常作为资料留存以备随时查看,因此也就用不着直接扔掉。
蒋方舟有一种读书的方法,那就是一边看一边写读书笔记,不过她并不是直接写到书上,而是整理到电脑里,因此她拥有非常多的读书笔记。一本书整理完之后,就与这本书告别,不再看的书她就装箱打包捐出去,看完一批捐一批。
世界读书日不是世界买书日
还有一类非常特殊的书是签名书,或者是买来的,或者是朋友赠书,但说实话也有一些是纯粹的人情,留着吧,占地方,不留吧,朋友面子。一本不喜欢的签名书,留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对得起赠书人,而今也只能另行处理——当然你也可以送给可能喜欢它的更合适的人。
世界读书日刚过,很多人会在这一天突击买书,而且确实也价格合适,但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到明年的读书日,上一年买的书还没有看完,这也不可取。世界读书日不是世界买书日,与其突击买下一大堆消化不了,还不如平时细水长流,仔细读来。
祝你阅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