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头条# 【神钲回响】解答:我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亲自撰写的《颁令箴》对中国官吏治世作用影响最大。其中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影响特别深远。
中国古代自北宋时期,各官署的大堂前都矗立有“戒石坊”,上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警示语。目的是对吏勤政廉政进行警示,要求官吏进出熟规,铭记不忘,也称“触目惊心坊”。
那么,这四句诗出自哪里呢?原来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亲自撰写的《颁令箴》。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4年,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了他们诸多宽厚的特殊待遇。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如:掌管禁军张业,后任丞相,在家里私设监狱,专用残酷的刑法对后蜀百姓横征暴敛,百姓对官吏非常痛恨。
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也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颁于郡国,提醒官吏自己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要爱民为民,公正廉洁,秉公办事,不能徇私枉法,欺负老百姓,更不能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孟昶执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孟昶还题写了中国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后被北宋灭亡,虽然只享国32年,但孟昶却留下振聋发聩的治世名言。
北宋年间,宋太宗赵匡胤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庭坚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如今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我要上头条#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戒石铭”至今对我国的党员干部仍有警示教育意义!



小编认为,论影响力,当属宋太祖赵匡胤与子孙的秘密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句话即是宋室的祖训,也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为大宋帝国之后的辉煌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后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国策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训是如何影响大宋帝国运转的?
1、营造了开明宽厚的政治环境,孕育了一流的治世理念
“不得杀士大夫”的意思是要尊重读书人,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理念,让他们不必担心来自政治方面的阻挠和迫害,激发他们匡扶正义、关爱苍生、效忠国家的献身精神,包括不杀上书言事者也是一样的道理,鼓励读书人进言献策,促进国家的良性健康发展。
在这一政治理念的指导下,北宋文人以天下为己任,他们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积极入仕、报效国家。
最难能可贵的是,宽厚的政治环境,孕育了一流的经世理念,包括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虚君制度”,进一步约束了皇权。宋朝人认为,“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这种开明的政治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激活了社会学术思潮,丰富了华夏人文内涵
得益于宽厚的政治环境,民间社会各种思潮非常活跃,产生以理学为主体的宋学,同时洛学、新学、蜀学、心学与浙东学派等都大放异彩,催生了宋代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宋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先秦诸子以后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成为儒学发展的又有一个巅峰时期。
3、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成就了大宋的繁华
政治环境宽容、社会思潮活跃,民间条条框框社会禁忌比较少,又进一步促进了市井文化的繁荣,有宋一代,无论诗词、音乐、绘画,还是瓷器、书法等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在商业经济、民富方面,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和宋代相比。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朝代,离不开赵匡胤立下的这个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