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列几个做过两江总督的大臣,大家可能就有所了解了。
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
历史系专业出身的同志们不可能不了解以上人物,而非历史系的同志们,即便不了解这几个人物,也一定听说过他们的大名。在晚清,领导洋务运动的四个大臣里,有三个都做过两江总督,另外一个(张之洞)虽然没有做过两江总督,但也曾以湖广总督的身份署理过这个职位。
可见,两江总督这个官职实在不可小觑啊。
那么,这个官的官阶是几品呢?
李鸿章
按照清朝的官阶制度,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大员,然而,按照《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两江总督一般会“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衔”,兵部尚书是从一品官,也就是说,两江总督也是从一品官。这个官阶算不算高呢?
刘坤一
清代的巡抚——也就是如今的省长,是从二品官,而两江总督却是从一品,可见,两江总督的品级要比省长还要高。在清朝,两江总督仅低于正一品官,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和大学士等,这些官一般是京官。所以,在封疆大吏的体系里,两江总督几乎就是地方上最大的官。也算是位极人臣了。
那么,两江总督都管什么呢?据《清史稿》载,两江总督“以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道光十一年,兼两淮盐政。同治五年,加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
这就是说,两江总督是总览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份民政和军事的官员,相当于这三个省的老大。到了晚清,两江总督还管“两淮盐政”,也就是淮北盐场、淮南盐场——清代最大的产盐区。这还不算完,后来还将五口通商的事务也交给了两江总督,五口通商也就是《南京条约》里的那个“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地方的中外交易全归两江总督管,这又是多大的权力。
可见,两江总督不止官阶很高,而且其掌管的内容也多于、重于一般的总督。如此,我们便可以下一结论:两江总督乃疆臣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朝廷重臣。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两江总督的清朝时设置的职位,所谓两江,指的是江苏、江西和安徽。
那么,江苏、江西、安徽三省为何会称两江呢?
其实历史渊源是这样,之前的设置为江南省和江西省(江西,即江南西道的意思),而在清初还保留、后被裁撤的江南省,即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
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时,两江总督正式定名、定制。
那么,管辖江苏、江西、安徽的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呢?
按清制,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政事务,官秩从一品。
清朝时期,共设置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八大总督,两江总督的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天下第一督)。
从康熙四年到宣统三年共247年中,曾任总督者98任、80余人,历代名督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等,皆为清代重臣。
在权限上,两江总督除了总管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军政事务外(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衔),道光十一年起,兼管两淮盐政。
而在晚清时期,两江总督还兼管五口通商事务,即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不过,由于江南人口茂盛、经济繁荣,一向为朝廷税赋之所寄,两江总督也不能尽管,所以总督与各省巡抚也有分工。
除了统揽三省军政、监管两淮盐政和南洋通商事务之外,两江总督具体只管辖江苏省内事务,其他如安徽、江西,只是统揽而已,通常不会具体干涉其政务。
就是江苏本省,因为江苏督抚不同城,两江总督驻南京,而江苏巡抚驻苏州,因此,在江苏政务上,两江总督主要管辖江北地区,而江苏巡抚负责管辖江南地区(即最富庶的苏州常州等江南一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江总督看似权力很大,但涉及到日常政务,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样大(不然不得累死)。
而要从实惠来说,两江总督还未必比得过江苏巡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