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日文化略知一二的人可能知道日本文化强调“忠诚”,而中国文化则特别注重“孝道”。百善以孝为先,“孝为忠”只有在民族危难中才取此大义。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日本的情况相对简单。从历史上看,分散在岛屿和地区的王子们与普通民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发展了“忠诚”(游戏规则)的美德。一旦日本统一,忠诚度就可以轻易地转移给皇帝。经济发展以后,他被社会(公司)终身雇用,忠心耿耿,基本上与前者相同。
中国人民的孝道有点曲折。台湾大学心理学系黄光国教授在一系列著作中强调,中国人因儒家传统而重视孝道。这是目前的主流观点。然而,它在智力上也有进一步的质疑: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观念。为什么?把儒家思想当作问题的答案有点像锯箭式疗法,而只涉及一半的故事。
中国社会的历史经验主要是几千年来的农业活动。一方面,昆虫、旱灾、洪水和瘟疫常在附近,另一方面,农业需要人力,生死、婚姻和丧葬,最好是互通有无。因此,大家庭、世代相聚、祖母和婆婆等都在发挥相互保险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农业社会中,人口流动性不高,一般民众自给自足,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工商业不是重点。家庭可以在生产、消费、储蓄和保险中发挥适当的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孝道的功能显然非常重要。一旦孝道被内化为价值观,它就可以自然地作为一个组织有效地支持家庭。因此,从表面上看,“孝道”是一种伦理道德,但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力量。
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处理父母在老年的照顾。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照顾他们的孩子,而父母在他们老的时候享受他们的天伦之乐。这是一种绝对的跨时间交流,而聪明的中国人也发展了一种“孝道”机制(游戏规则)。没有必要外求。只要在我们心中塑造出孝道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自然地以低成本处理跨越数十年的跨时代交流。
要使机制发挥作用,必须有适当的奖惩措施,即奖惩相辅相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孝道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还需要依靠一些特殊的支持措施,以低成本的方式发挥作用,完成使命。对朋友或兄弟做错事的人可能会感到内疚和遗憾。然而,一旦你对父母做了错事,你就会在心理上有强烈的负罪感和羞耻感,这是奖励和惩罚的补充措施。因此,人与自然、孝道、内疚感与羞耻感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在无形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随着环境的变化,孝道也与时俱进。两个重要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农业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商业和工业社会,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一般人不再依赖于靠天吃饭的日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固定的(相对稳定的)工资。养老方面有退休金、养老金、社会保险等,养老功能逐步由家庭向社会福利养老制度转移。其次,城市化带来了双重职业家庭,核心家庭也很受欢迎。同一个大厅里三代人的场景已经从正常变为异常。而孝道的出现也有近180度的转机:过去,孝子是孝父母,现在是父母孝子;过去,大家庭是儿孙满堂,现在有的是丁克家庭;过去,大部分公园都是父母抱着孩子,领着孩子,现在很多人都抱着猫和狗。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几千年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维护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孝道,已经削弱了不少。
当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儒家道德的柔性治理已经永远消失。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对孝道和伦理道德的影响冲击。至于社会现象,在分析中有三个基本问题需要解答:它是什么?为什么?未来会将会怎样?就中国文化而言,有成千上万的问题需要解答。
但无论社会这么发展,中国几千年的道德价值观始终不变,“以孝为先”必会发扬光大。



在中国孝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孝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态,有利于社会发展建设的动力,有利于规劝人们后代以德存心,以百善孝为先,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去感恩父母的养育之心。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以孝为先造就良好深厚道德的典范。
《弟子规》一文详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解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父母命,行勿懒”,当父母有事要求要我们去做,要起快行动,不要籍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我们现在不妨反省一下,每当父母呼唤你时,要我们帮忙做点家务事,你一时不到,父母责骂教训,你如何反应呢?我们常常见到很多孩子,不是推托要读书,就是沉迷在电视中玩游戏中,父母叫唤很久也不理,甚至,还嫌父母啰嗦。希望孩子们好好想一下,你的所作所为做到了父母教,须敬听了吗?这样的表现让人心痛啊!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听父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由形成的,主要是,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有娇生惯养的习俗,从小惯大,教育无方。形成了孩子既不听话也不孝教父母的原因。
所以,要得到孩子生活的正常化,必须以《弟子规》为教材,学好,用好。努力克服没有日夜颠倒的坏习惯,做事要有一定的规矩,要求孩子从小养成孝顺父母,疼爱家人,以正能量保持恒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事业有成,这就是父母最大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