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吧,提问者应该指的是西汉初。西汉采用分封制的对象又得分成两种,同姓王和异姓王。同姓王是皇帝本人的兄弟、儿子,有直系血缘关系;异姓王则只在汉高祖刘邦建国初期存在,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
一、分封异姓王
之所以会封异姓王,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刘邦当年一起打天下、杀项羽的盟友。在刘邦把天下打下来以后,当然得论功行赏,封王安抚。你问不封他们行不行?行啊,抄起枪杆子和你刘邦接着怼啊,谁怕谁。这些人他们可都是有着自己的土地、军队的,也算是实际意义上的诸侯。难道刘邦不给他们封王,他们自个儿不会封吗?要知道韩信以前就给自己封过齐王的。至于为啥只给萧何、张良、灌婴、樊哙这些人封侯,因为他们都只是刘邦的手下(论创业与打工待遇的不同😌)。在刘邦剪除这些异姓王以后,就立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规矩(白马之盟)。
二、分封同姓王的原因
首先讲你当了皇帝,你的亲弟兄,孩子总得让他们也喝点汤吧。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但是分封制这个制度在西汉初也是引起了争议的。一开始秦朝的迅速灭亡对于西汉君臣有着极大的震撼,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延续几百年的秦国在统一全国,变得空前强大之后,反而二世而亡呢?在经过多方思考认为,秦国统一全国后,没有将自己的领土重新进行分封。这也造成了在秦末农民起义时,根本就没有其它国家搭把手,完全的孤家寡人一个。所以他们一琢磨,就觉得要想王朝活的长,就得在各地分诸侯王。
三、东汉延续分封制
应该说,西汉初的分封制在经过几十年以后,各个诸侯国的实力有很大提高,汉文帝时期就已经觉得有些威胁了,在景帝经历过七王之乱以后,中央已经意识到了分封制的威胁性,因此一直在努力地削弱各个诸侯国的实力。而东汉之所以会继续延续这个遗患无穷的政策同样是基于延续王朝生命力的考虑。不过此时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已经不在掌握兵权,财权,用人权,就是个空头王。直到唐朝柳宗元写《封建论》,人们才觉得分封制的确是不如郡县制。至于明朝继续采用分封制,那就是另外的原因了。
所谓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由中央王朝或共主给王室姻亲、功臣等给予封地及其领地范围内等一定特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致力于推翻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但是刘邦灭秦后,却又重新实行了分封制。确切而言,是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制度。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吸取秦朝郡县制弊端的教训。秦朝郡县制虽然有利于实现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但是过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又导致了政治体制的运行不善,个人专权导致“指鹿为马”等不合理现象,长期积累的中央与地方、官员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群雄并起推翻秦朝。因此,西汉初年吸取此教训,对秦朝的郡县制与分封制进行了调和。“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二者并行,并且封国与郡县犬牙交错,有利于互相的制衡与治理。
第二,刘邦在起义过程中,为取得胜利分封了大量刘姓子弟以及异性功臣为王,或者说为集中力量,而与一部分起义部队进行了联合,以共同达到推翻秦朝的统治。汉朝成立以后,这些王公诸侯已经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对于中央王朝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制衡,因此在政治制度上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第三,西汉初期的政策选择。一方面,汉初经济社会百废待兴,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行建设,刘邦实行分封制并不代表他对地方王公诸侯没有忌惮或者防备,而是如果贸然废除,则会引起反弹,客观上不利于汉王朝的建设与巩固。另一方面,汉朝初期主要通过分封刘姓子弟来巩固统治,并不断排斥异姓王公诸侯的力量,将天下掌握在刘姓手中,这也是一种避免异姓权力过大的策略。
总而言之,汉朝初期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并由异姓逐渐变为刘姓子弟,与秦朝经验、西汉初期的现实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