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贫血是一个症状,较易判断,一张血常规单子,就能明确是否有贫血,一般做血常规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的下限,可认为是贫血,很多疾病可引起贫血,它只是一个临床症状。

引起贫血的原因有?
1、营养性贫血
比较常见,多与营养不足有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常见于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等。
2、血液系统疾病
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再障、溶血性贫血等,都会导致贫血症状,种类较多。
3、其他疾病
包括胃肠道出血、肠癌、胃癌、炎症性肠病、痔疮等,长期慢性便血也会导致贫血,此时多会伴有原发病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当发现贫血后,还要进一步找到贫血的原因,是营养不足、妇科疾病、血液疾病、还是胃肠道肿瘤等导致的贫血,如果不找到原发病,即使当时贫血改善了,但贫血还会再发。
如何自我发现是否贫血?
一般来说,当红细胞缺乏时,会出现红细胞供氧不足的表现,如头晕、头痛、乏力、耳鸣、记忆力下降、心慌气短、乏力疲软、睡眠不好等,如果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就要去医院查查血常规了。

当然,也可以从外观上来看,比较明显的就是脸色苍白,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黄皮肤,一般不会很苍白,如果是那就是重度贫血了,可以看下眼睑部位,如果这个部位血色明显减少,可能提示贫血,同时也可以观察指甲是否变薄易折断、头发是否干枯脱发等。
对于一些血液疾病,除了贫血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出血、感染、黄疸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对于女性来说,如果怀疑贫血,就诊检查时建议素颜,浓妆可能会影响医生判断。
如何改善贫血?
我们一般将贫血划分为轻、中、重、极重度贫血,我国男性正常血红蛋白范围是120-160g/L,女性是110-150g/L,有的化验单也写12-15克(每分升)。
当血红蛋白值低到90g/L,男性90-120g/L、女性90-110g/L时,为轻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值在60-90g/L,为中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值在30-60g/L,为重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值小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
当出现贫血后,首先要改善贫血症状,其次要找到贫血原因,然后针对治疗。
对于轻度贫血,一般不需要输血,对于重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小于6-8克时,就要进行输血了,同时明确原发病后,进行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要注意,改善贫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重度→中度→轻度,只要血红蛋白上升,就可以说贫血有所改善,但更重要的还是对原发病的治疗。

贫血患者日常注意事项有?
1、饮食方面
贫血患者一般不需要忌口,不过要注意蚕豆病,需忌食蚕豆,或中毒导致的贫血,需忌食某些食物,只有某些特殊疾病需要特殊忌口,大多数情况下贫血不需要忌口。
对于营养性贫血来说,要保持饮食清洁、易消化、营养丰富,日常要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鸡蛋、虾皮、海带、奶制品、瘦肉等,以及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大鱼大肉、腌制加工、辛辣刺激生冷类食物。
2、生活方面
贫血患者体力、耐力会有所下降,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不要强制运动,避免着凉感冒,同时也要纾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最好忌烟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贫血为了身体健康一定要对症治疗,但在治疗前,首先需要明确贫血的真正病因。否则贫血的治疗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
贫血常见原因有:
1、营养缺乏导致贫血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女性过度减肥,以及挑食、厌食等情况导致的贫血依旧很多。另外,怀孕期间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量增大,营养摄入不足也可以引起妊娠期贫血。
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贫血是缺铁性贫血。由于铁离子在动物性食品中含量相对较高,因此长期素食,并且饮食结构单一的人容易贫血。
含铁较高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肉类、黑木耳、蘑菇干等。
此外,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也可以导致贫血。各类新鲜的果蔬中含有丰富的叶酸,但放置后的蔬果,叶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
2、血液流失过多导致贫血
女性月经期出血量增多,各种疾病引起长期、大量的出血,均可以导致贫血。
3、疾病性贫血
严重的肾脏疾病、骨髓坏死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溶血性疾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也是贫血的病因之一。
因此,当发现贫血是需要积极检查病因然后才能做到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