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吏部尚书叫天官,天官是指吏部这个机构,武周改制首先是对三省六部进行更名。由于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所以尚书省后来不置尚书令,沦为空缺,一般由左右仆射代行尚书令事务,所以武则天将尚书省更名文昌台后,改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另将中书省更名凤阁,门下省更名鸾台;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更名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武则天的这个更名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为窃国正名,取国号为周,是以周为正统,故循《周礼》。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既然是突破了传统,那么必然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在政治上造势也好,遮掩也罢,她总是需要通过改变现世而影响人心。正如洛河打涝出来的圣碑,上边写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很明显是利用古代鬼神思想进行政治造势,为其谋夺李唐社稷打基础。历史上这种鬼神迷信手段比比皆是,如刘邦斩白蛇,化身赤帝之子,当上皇帝后还不忘神话自己,令史官记录下帝母与神交合的传说。武则天的一系列铺垫与造势与刘邦斩白蛇异曲同工,只不过武后更具魄力,造势之前通过杀戮解决阻碍,再于夺权之后招贤纳士,充实自己的官僚队伍。
从更改的机构名称就能看出,“凤鸾”便是树立女性可以顺应天意,跻身正统的思想。与此同时,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更名内史,原门下省长官侍中更名纳言,充分体现了武则天对权力的掌控欲。至于六部更名,是遵循《周礼》官制,但在隋唐之前,是没有三省六部行政结构的,而三省六部制是由隋初的“五省六曹制”改革而来,隋初五省中的秘书省掌管历法,内侍省就是内庭宦官机构。六曹是指尚书省之下的吏、度支、礼、兵、都官、工,这个曹才是秦汉官制的延伸,汉代的职能主管部门往往称为曹。例如主谋议事的叫议曹、主评讼事的叫辞曹、主章奏事的叫奏曹、主盗贼事的叫贼曹、 主罪法事的叫决曹、主簿计事的叫集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的叫户曹、主邮驿科程事的叫法曹、主卒徒转运事的叫尉曹、主仓谷事的叫仓曹、主兵事的叫兵曹、主钱币盐铁事的叫金曹。
“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冡宰居首,总御百官。”——《周礼》
五省六曹制实际上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将中央行政类别进行概括,以六曹分之,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大部委合并。随后的三省六部制是将曹改为部,职能变化不大。如果按照汉制,三公之首的丞相可以称得上统御百官,诸曹就是丞相的下设机构,而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是逐渐分化的,三省六部制的尚书省就可以理解为丞相府。前文已经讲过,唐朝自李世民后不再设尚书令,而是左右仆射分化了尚书令的职权,以左仆射为尊,虽然三省长官并列,但由于尚书省的权力最大,故而在不设尚书令的时期里,左仆射就属于宰相之首。武则天改制文昌台后,左右仆射变为左右相,如果按照《周礼》规定,那么左相应具备天官的职责。
而武则天并没有使用天官命名尚书省,我觉得可能是周制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难以匹配,故而才有了周制六官对应尚书省下六部,天官则对应了六部之首吏部。吏部本身也掌握官员考核、选拔、任免,具备总御百官的职能,其长官本为吏部尚书,改名天官后,自然是称天官尚书。同理,二把手就称为天官侍郎,对应的原户部尚书就称为地官尚书,再如秋官郎中、冬官员外郎等,狄仁杰就做过地官侍郎。这个官制在唐中宗元年(705)就变更回原貌,但武则天这么一闹腾,后世觉得天官比吏部好听一些,如明朝废相以后,内阁制尚未形成,吏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官僚集团又开始尊称吏部尚书为天官。
先吐个槽,看到两篇一样的答案,还都是错的……说什么刑部尚书也可以叫刑部天官,胡说八道。只有吏部能叫天官,其他的五部叫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一定要追述的话,能推到周朝,但更近一点呢,就得说是武则天的“特殊爱好”——改名字!武则天这个人,特别喜欢改名字!上到自己的名字,发明了一个“曌”字,号称明月当空。此外还把“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等其他字发明了新的写法。当然后来武则天倒台都废除了,只留下了她给自己起的那个“曌”字。有好名字也有坏名字,比如她的死敌王皇后、萧淑妃,被改姓“蟒”和“枭”。还有李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等起兵反对她,失败后所有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只是有所关联)的李唐宗室几十人都改姓为虺,也就是一种类似蛇的爬虫。其他的给自己不断的加尊号、改年号就更不用说了。除此以外呢,就是爱给机构、官署也改名字。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就是睿宗光宅年间的改制。
我们知道,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朝廷设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李世民登基后不授予官员,副长官左右仆射)、门下省(长官侍中,副长官门下侍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副长官中书侍郎)三省,尚书省下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副长官侍郎)。这大体就是唐朝基本的官僚结构了,期间虽然有过一些短暂的改名,但从高祖武德朝到高宗在位都没有大的更改。
高宗驾崩后,中宗李显即位,不到一个月就被武则天废了,改立最小的儿子李旦为帝,自己则称制,独揽朝政。李旦最初年号文明,八个月后,武则天改元光宅,更是直接开启了改制大幕。
武则天把东都洛阳改名神都,把尚书省改名文昌台,尚书左仆射为文昌左相,右仆射为文昌右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门下省改为鸾台,侍中改为纳言;中书省改为凤阁,中书令改为内史。还把御史台(管理监察)改为左肃政台,增设右肃政台等等。另外还把官员服色,各类旗号都改了。
举个例子吧,武周朝著名的狄仁杰,曾任地官侍郎,也就是原来的户部侍郎,后来又升任鸾台侍郎,也就是原来的门下侍郎,接着做了纳言、内史,也就是原来的侍中、中书令。死后追赠文昌右相,也就是原来的尚书右仆射。
这套改革是为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武则天自己做皇帝铺路。首先我们看中书省叫凤阁,门下省叫鸾台,又是凤又是鸾,这不就是告诉你们女主登基吗,女人要坐天下了,龙不流行了,要改鸾凤了。
那么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又是怎么个由来呢?这个要讲到《周礼》了。《周礼》记载的自然是周朝的礼法制度,当时百官之首称为宰冢,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管各类事务。所以,这是六部改名的由来。注意哦,“官”不是“官职”而是“官署”,也就是部门,所以,天官不是个官名,是个部门名字。
为什么用周朝的官署名呢?我们都知道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因为她要给自己找一个叫得响的祖先,结果一群文人引经据典说武姓来源于周平王的儿子姬武,后代都以武,为姓,于是武则天就自认周天子后代,于是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六部按照周礼改名,自然也是为这个做准备。
所以,我们知道了,天官来源于武则天改制,将吏部改称天官。后来到了明代,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六部尚书成了正常情况下官职中最高的(其他更高的官职都是荣誉头衔)。六部之首为吏部,吏部尚书也就可以说是最大的实权官员了。就用吏部的古称天官来敬称吏部尚书,因为天有顶头的感觉。但是还是要强调,天官代表的是吏部,而不是尚书!只有吏部尚书可以称天官(这就类似用曾任职的官署来称呼官员,比如杜甫曾经在工部做官,就叫他杜工部),其他尚书不能叫天官!